社交小课堂|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开口说话?(二)
我们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开口说话?
总结三个方法:第一是跟随孩子的兴趣,第二是成为孩子的朋友,第三是制造让孩子开口的机会。
(上次文章中,我们详细分享了”如何帮孩子开口说话”的第一部分:跟随孩子的兴趣,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孩子开口说话的妙招。)
成为孩子的朋友
第二个帮助孩子的方法就是成为孩子的朋友。当我们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朋友,用朋友的方式去跟孩子互动玩耍的时候,可能孩子会更愿意跟我们交往去互动。
很多家长会问:“我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,但为什么他还是不跟我互动?”
举个例子:比如去摘菜,为了让孩子参与到摘菜的过程,家长就会一直给孩子介绍这是什么那是什么,你帮我拿一下这个,你把那个扔到垃圾桶……家长会一直问孩子问题,并希望孩子帮忙做这做那,而孩子通常都是一脸无奈的表情。家长没有和孩子互动起来,孩子就跑了!
图片源于网络
所以,如果我们要成为孩子的朋友,第一要与孩子保持同一视线水平,第二要少提问,不要成为孩子的考官,第三要多描述.
来说说为什么要做到这三点的原因吧?
壹|与孩子保持同一视线水平
因为家长的身高比孩子高,所以当我们在跟孩子互动的时候,一定要蹲下来跟孩子保持同一视线水平。因为只有当我们跟孩子保持同一视线水平的时候,孩子会有被尊重的感觉,而不是觉得你高高在上,我低低在下。同时,保持同一视线水平,我们能够跟孩子有更多的视线交流。第三,我们能够更好的去观察孩子的眼神、表情、动作,能够更快的去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,动机在哪里。另外,如果我们保持同一视线水平,孩子对我们的发音看的会更清楚,能够更明白这个音是怎么去发出来的,从而能够方便我们的孩子去模仿发音。
图片源于网络
贰|少提问,不要成为孩子的考官
对于这一点,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如果你去跟一个朋友互动,A朋友老是喜欢提问,指挥你干这干那,B朋友使用的是交流式的语言,也会跟你一起互动,那么,你喜欢跟哪个朋友一起互动?我想大部分人还是喜欢跟B朋友互动交流,而不选择经常提问的朋友。所以,如果我们跟孩子交流时,减少提问的内容,孩子压力会减小,从而更愿意去跟我们互动。
叁|多描述
描述并不是随意乱说,我们要注意两点。
第一点是情感丰富,当我们有情感的去描述一些东西的时候,孩子会会觉得你说的很有趣,也更愿意去听。
比如,我来描述一辆汽车,第一种用这样的语言去描述:“汽车,红色的汽车,汽车开了,汽车走了”,第二种描述方式:“这是汽车,红色的汽车,汽车到了,呜呜呜呜~。”你会喜欢第一种描述,还是第二种描述呢?大部分的人更愿意是选择第二种,对于孩子来说,他也会更喜欢第二种情感丰富的描述。
图片源于网络
第二点就是“+1原则”,就是指在孩子当前能力水平的基础上,给他加一点点内容就好了,不要加多了。
比如,孩子的理解水平和表达水平都只在单词阶段,他只能说一些常用的名词或动词,这个时候我们给孩子的描述就不要说一堆,因为对于一个只能理解到字词水平的孩子来说,我们跟他说一大堆,其实他不一定能理解。
我们如果采用“+1原则”,在它当前只能理解一个词语成分的基础上加一个词语成分,就比如说动词加名词的形式,例如“滚”、“滚球”,或者说形容词加名词的形式,“球”、“红色的球”,那么孩子可能就会更容易理解,同时也更容易模仿表达,从而扩展说的更多。
我们再总结一下如何成为孩子的朋友。第一是与孩子保持同一视线水平,第二是少提问,不要成为孩子的考官。
第三是多描述,情感要丰富,采用加一的原则。(咱们后期文章继续分享)